"漢娜的遺言"這本小說,大概是我近期最喜歡的一本小說了,這本書主要在描述,女主角漢娜在自殺前,錄下自白,總共有7卷錄音帶包含著13段故事,這13段故事對應著13個尋死的理由,以及牽扯出13位加害者,就像接力一樣,漢娜要求這13個人輪流聽這七卷錄音帶,聽完之後將錄音帶再郵寄傳給下一個人,如果不遵循遊戲規則,那麼另外一份錄音帶的備品就會公諸於世。

 

一直喜歡著漢娜的男主角克萊,在某天家裡收到一份包裹,裡面是漢娜的錄音帶以及地圖,聽著錄音帶,克萊拿著地圖隨著漢娜的指示,來到漢娜曾經來過的點點滴滴,伴隨著漢娜的聲音,克萊彷彿身歷其境,了解漢娜她所承受的痛苦,在最後克萊化悲傷為力量,收拾起冷漠,開始給別人關心與溫暖......

 

乍看之下,這很像是本校園霸凌的小說,甚至很多人看完結論,會把它歸類成青少年霸凌系列,不過我覺得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。如果你期待在這本小說,可以看到衣櫃被塞滿了垃圾,桌子被塗鴉的亂七八糟,經過廁所莫名的被冷不防潑水等霸凌場面,那我想這本書應該會讓你失望透頂。漢娜並不是處在個牛鬼馬面群魔亂舞的班級,而被漢娜所描述的加害者,也幾乎不是犯了罪大惡極的錯,但就是因為這些惡作劇,以及人性上的缺點,再加上彼此間的冷漠與無視,蝴蝶效應般串聯在一起後加成再加成,最後造成無法挽回的悲劇。所以其實很多讀者看完這本小說,都對漢娜沒甚麼好感,認為她內心的小劇場過於強烈,被她指責的加害者其實有一些很無辜,控訴的理由太牽強。但我反而認為這就是這本書最厲害的地方,這些過失在日常生活中都處處可見,但就是因為這些不經意的動作和行為,再加上這個年紀的青少年(女)是相當敏感且缺乏安全感,又重視同儕間的認同,所以其實這些不經意的動作,隨口的玩笑話,都有可能傷害到這些慘綠少年。

 

冷漠也是殺害漢娜的兇手之一,整本書不斷有出現因為冷漠而造成遺憾的劇情,漢娜多次像小白老鼠在迷宮中繞不出來,渴望有人伸出援手,指引她從迷宮中找到出口,曾經她有機會可以脫困,像是在某堂課裡,每個學生都擁有屬於自己的袋子,然後可以把想說的話寫在紙條,投入想述說對象的袋子裡。漢娜渴望有同學可以藉由紙條來關心她,但後來發現紙條被同學惡作劇的偷走了,這因此讓漢娜心碎不已。

 

還有與主角克萊在夜店相遇,漢娜本來也有機會跟克萊訴苦,但在兩人接吻之後,漢娜的自卑心作祟,硬是把克萊推開於千里之外,有趣的是在夜店"這段故事"的加害者是克萊,而漢娜對於前面幾位加害者,都不假詞色的控訴著他們的罪行,但她講到克萊和她之間的故事,

她卻表示"克萊不是她自殺的理由,只因為他在她的生命中有相當的地位,所以她希望克萊能傾聽這段故事",也因此13位傾聽錄音帶的加害者中,克萊才會榜上有名,倒不是因為他做出甚麼傷害漢娜的事情。但我個人認為,其實這則故事還是個自殺的理由,只是這次的加害者是自己,對於錯過能找到個listener的機會,感到相當的悔恨不已。

 

最有意思的就是漢娜的最後一個理由,這回她指控的對象是她的輔導波特老師,其實最後漢娜是攜帶著錄音機,按著錄音鍵,懷抱著最後一絲希望去找波特老師尋求諮詢,只是波特老師的談話並沒有幫助到漢娜,所以最後漢娜還是選擇離開人世,也因此很多讀者對於波特老師抱不平,認為波特老師只是最後漢娜怒氣的出口而已,不過其實最後波特老師摸不著邊際的談話,如果仔細看下去會發現蠻有問題的。波特老師跟漢娜說他可以要加害者和漢娜對質,或是叫漢娜選擇淡忘掉這件事,而波特老師得知加害漢娜的人是高三生,竟然是安慰她說"那他明年就不再這裡了",其實在當下老師的口氣有明顯"姑息"的意味,再加上漢娜聽完老師這番話後轉頭離開,老師也沒有當下追出去攔住她說清楚講明白,連最後一絲挽救的機會都錯失了,就輔導老師角度來說,我覺得波特老師是失職。其實在漢娜錄音帶剛開始有提到,13位加害者一個接著一個聽完錄音帶並傳下去,當錄音帶到最後一個人也不用傳了,就可以直接抱著錄音帶下地獄了,會用這麼重的言詞,可見漢娜對於波特老師的痛恨,也可以看出作者對於老師的言行是非常重視的,一句失言不起眼的星星之火,就足以燎原,而事實上在很多校園案件裡,老師這種息事寧人的態度,就是助長校園案件不斷發生的兇手之一。

 

另外說到冷漠,除了旁人對漢娜的冷漠以外,反過來漢娜自己也多次因為冷漠或無能為力,而目睹了身邊人發生悲劇,然後再來懊悔沒適時的阻止慘劇發生,而這種內疚感,最後也是促成漢娜尋死的原因。其實冷漠感讓整本書呈現的一種哀傷的氛圍,再加上主角不斷跟著地圖尋尋覓覓,更有一種冷冷清清的惆悵。但是當克萊聽完錄音帶後,開始學習觀察身邊周遭的人事物,給予關心和溫暖,讓整本書在最後結局瞬間暖和起來,這本書讓我想到金庸的連城絕,連城絕是一本"壞"書,裡面大部分的角色幾乎都是作惡多端,主角狄雲是個忠厚老實的人,被這些反派角色欺負的悽慘無比,但有意思的是小說結局卻不是悲劇,當主角看盡了天下的所有壞事,遠離紅塵回到冰天雪地的洞穴後,發現水笙(女主角之一)已經在那裏等著他了。這種開放式的結局,以及悲慘哀傷的氛圍都在最後春暖花開,兩者小說給我閱讀的感受是很很相似的。

 

這本小說在國外非常的紅,霸佔暢銷書排行榜好一段時間,也得了不少文學獎,不過電影遲遲沒有上映,因此有很多國外的粉絲乾脆自製電影預告片乾乾過癮,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NBY_FqqdmYg

不過這本書在台灣並沒有很紅,我的猜測是跟我前面提到的一樣,這不是本重口味的小說,而我自己本身也愛看一些青少年輔導短片,(公視很多這種的,例如擁抱青春三部曲系列,畢業生系列),不過其實台灣很多輔導短片都習慣拍得很重鹹,這樣讓那些角色在絕望中尋短感覺就很合理,反倒是漢娜這種小劇場作祟就顯得比較無俚頭,也許這是台灣讀者比較沒有辦法接受的原因。提外話,其實我搞不懂台灣探討青少年議題劇情片,有問題的小孩都幾乎會連結到家庭問題,

凡舉勒索,援交,吸毒,混黑幫......議題,鏡頭總會有一段瞄準這些問題青少年的家庭,像是家暴,單親家庭,沒時間陪小孩的富爸爸,當然有問題的小孩源於有問題的家庭是蠻貼切的,但我覺得這樣很流於公式,甚至有點為了寫劇情而寫劇情,讓整個劇本就變得非常刻意不夠自然。我很喜歡危險心靈,是因為小說中沒有真正十惡不赦的壞人,主角,老師,同學都是在正常環境長大的孩子,只是在這教育體制和價值觀下,每個人都有每個人自己的無奈,最後演變成大家全盤皆輸的局面。就跟漢娜的遺言一樣,沒有真的一個人是完全給漢娜致命的一擊,這些所謂控訴的對象都是在校園中日常可見的人物,只是因為一些不經意的習慣和冷漠造成無可挽救的局面,我喜歡這型的小說,是因為這是日常生活上比較貼切的議題,透過這些議題可以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。

 

最後看完小說我必須對自己反省,漢娜洋洋灑灑的在錄音帶裡吐了一堆苦水,諷刺的是在現實生活中卻幾乎不肯找人宣洩,我也何嘗不是如此,當我與人相處在緊繃狀態時,我卻很討厭與人溝通,最後只好冷戰或是忍氣吞聲,但這種變質的成全壓抑久了,很容易沉默出扭曲的價值觀,這種友誼就像個彈簧,過度的拉扯彈性疲乏,之後就算是將彈簧鬆開後,也很難恢復到最初彈簧的型態。所以其實我很少跟朋友吵架,不代表我有容乃大,或是個情緒控管很好的人,相反的是因為這種藏在內心底層的賭氣,而漸漸疏遠了朋友。

 

另外和漢娜一樣,我也是個不甘寂寞又很愛胡思亂想腦補的人,在人際關係領域裡缺乏安全感,遙想高中時期,那一陣子我是非常怕單獨跟朋友相處,因為我很怕找不到話題讓氣氛乾掉,潛意識告訴我這種尷尬是我的問題。我也很在乎人家對我的指指點點,這種過度的解讀很容易讓我很沮喪,偏偏骨子裡我又是個固執的人,當真是我的缺失我反而還不想承認是我自己的問題,只會繼續拗脾氣不肯悔改。這種極度相反的矛盾個性,好的方面來看,在一些創作上可以比別人多很多巧思,因為懂得如何在取寵中又有自己的邏輯和個性,但當遭遇到不如意或遭受批判,就可能發散到無法自拔的境界,這也是小說最後結局告訴我們的,溝通是破冰以及驅除冷漠的最好的橋樑,一個簡單的寒暄問暖,一句簡單的訊息留言,甚至一個簡單的眼神交會,也許就能讓命運變得不一樣......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oublepl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